一、气象基础知识(经纬度、时间、高度层)
(1)经纬度
用作标记地理位置信息,比如北京的经纬度(116°20′,39°56′),通常我们用到的经纬都是投影后的经纬度。
气象数据常用的经纬度信息包括单点型和范围型
单点型,表示一个点位的经纬度;范围型,表示一个矩形范围的经纬度;
(2)起报时间、预报时间、观测时间、预报数据、观测数据
观测数据:已经发生时间的天气记录,比如现在09时,由于数据传输、延迟等,可以拿到最新的观测数据是08时,当然也可以拿到08时之前的,每个时次的观测数据只记录当前发生的;
预报数据:在固定时间点预报未来一段时间天气状况,这个固定时间称为起报时间,通常是每日08时和20时,一个起报时间产生多个预报数据。比如现在1日22时,拿到最新起报时间就是20时的,假设预报时效3天、每小时一个,那么可以拿到1日20时–3月20时的72个预报数据;
注意:调用观测时间接口,后端返回的是最新观测时间;
只有预报数据才会有起报时间和预报时间,调用预报时间接口,后端一般返回的是最新的起报时间;
不同数据的起报时间和预报间隔是不一样的,比如EC数值模式8时、20时出,每小时一个,预报三天就是72个数据,而雷达6分钟就更新起报时间,每6分钟一个,预报2个小时大约20个数据;
(3)世界时、北京时
世界时:UTC 、格林尼治时间、世界标准时间
北京时:BTC、东八区时间
BTC = UTC + 8
一般来说,原始气象数据时间都是UTC(个别例外),后端处理返回的也是UTC,而前端网页展示需要用BTC
例如:后端返回202102120000,前端需展示为 2021-02-12 08:00 、2021/02/12 08:00
(4)高度层
一般气象数据,除了在经纬度范围上的一个范围性数据,还可能包含高度上的一个信息。间隔一定高度算做一层,经纬度范围数据是二维数据,多个高度层的经纬度二维数据叠加,就可以组成三维数据。
高度层分割一般包括两种:
气压层,按照一定气压间隔,设置一个一个的高度层,比如数值模式数据距离,按照一定距离间隔,设置一个一个高度层,比如雷达数据